膏药经皮肤发挥作用贴膏药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直接敷贴于体表,而制作膏剂的药物大多气味较浓,再加入辛香走窜极强的引经药物,通过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
膏药使用方便,疗效显著。贴膏药虽是小事,但其中的学问却不少。
掌握适应证:每种膏药都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故一定要掌握好适应证,不可随便通用。例如,因受风寒引起慢性腰痛、跌打损伤等,可用狗皮膏或追风膏药散寒祛风、舒筋活血、止痛;因热*郁结引起痈疽,初起时硬结不消、红肿疼痛、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愈,可用拔*膏消肿、去腐生肌。橡皮类膏药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对风湿痛、腰痛、肌肉痛、扭伤、挫伤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具有百年历史的长白山杜氏正骨疗法、长白山杜氏黑膏药(杜氏黑膏药)是植根长白山中医药文化这片沃土中的民间特色中医药外治疗法。长白山黑膏药(杜氏黑膏药)距今有年历史,是祖国宝贵中医药学遗产中最重要的伤科疗法之一。
它首创于祖国传统中医药学,它与传统中医药学同源同根,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分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长白山特色中医药的大成之作,好水,好土,才能孕育好药,道地中药材,才有了今天的杜氏黑膏药(长白山杜氏黑膏药)。
杜氏黑膏药(长白山杜氏黑膏药)长白山杜氏黑膏药创始人杜忠柏,字济之,生于清光绪年间,授业于名医,并潜心研习所得医术,经过长期实践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医名家。杜忠柏在行医过程中发现传统膏药对大多肌肤之疾及心腹之患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既不影响人们劳作,也省去了炮制汤药等繁节,深受广大百姓欢迎,经反复研究长白山杜氏黑膏药应时而生。
杜忠柏,善伤科,重脉法,柔筋接骨,针药并用,子孙继承其业。”杜氏伤科,传承有序,久负盛名,为长白山地区著名伤科流派,是中医世家的代表之一。杜氏伤科因其独特的治伤经验和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已被列入通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推荐国家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项目。
杜氏伤科,其特色为:临证重视脉法,针药并用,内外兼治;正骨复位,杜氏伤科造诣颇深,杜氏黑膏药更是百里之内,无人不知。长白山杜氏黑膏药主治各种中医骨伤,外科疾病,疗效显著,闻名于世。长白山杜氏黑膏药,自第二代传承人杜作祥,字文正。第三代传承人杜万胜(原名杜长生)时期,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发展历程。由于医术高明,药到病除且医德高尚又乐善好施,百里之内,无人不知“杜氏黑膏药”。?
(作祥万胜承家业,乐善好施救病患。发扬传承有经验,名传后世影响深。)
于航(又名杜正声),第四代传承传人,幼承庭训,秉承家学,国医大师刘柏龄教授学术思想传承人,师从国医大师刘柏龄教授、刘茜教授,成为天池伤科流派第七代传承人,师承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刘明*教授,成为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第四代传承人。师承姥爷杜万胜老中医成为杜氏黑膏药第四代传承人、非遗长白山杜氏黑膏药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进修于长春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医全科),长医院国医堂刘柏龄教授工作室(跟师学习中医骨伤科)等地,学术任职、获奖情况: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关村炎*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联合聘为治未病服务适宜技术评审专家委员会专家。吉林省针灸学会科普公益讲座专家,经方高级研究员,由洛阳市平乐正骨学校,中华平乐正骨协会,中华正骨人才协会,全国传统疗法学会骨伤分会,联合授予平乐正骨精英荣誉称号。中华中医药学会适宜技术国际推广合作共同体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小针刀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吉林省针灸学会理事。广东省民间传统中医药学研究会外联部副主任,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中医药学会脉象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经典与临床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发表篇学术论文《冰敷结合“暴伤点”点刺治疗急性腰扭伤》、《中医贴敷疗法临床浅谈》,参加吉林省级科研课题《灸百会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参加编写国家级出版社中医著作两部担任编委。他承受祖业,广学医术,广拜名医,他善于吸收前人的宝贵经验,而又能自出技术,擅长中医骨伤,中医外科。患者请他诊治,一番望闻问切之后,便能如见五脏,如窥心腹,对其症候了然在胸,他“收各派之长”,“成一家之法”,在熬制实践中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膏药熬制技艺。为杜氏黑膏药在长白山地区广泛的传播及影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有人笑言:在中国,没有用过膏药的老人可以申请贴上“稀有动物”标签。虽是笑言,但也反映了膏药在我国使用的广泛性。古代医学家有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与打针吃药相比,膏药方便、无痛,更容易为人们接受。特别是常有腰酸背痛的老年人,更是对膏药情有独钟,家中常备。
膏药,是中药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在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医学文献《*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著作中都有关于膏药的记载。这时的膏药,是猪脂膏之类的软膏。《内经》中记载了一种猪脂膏之类的软膏,称之为“豕膏”,用于涂治腋部小溃疡。
魏晋时期炼丹术盛行,黑膏药已经出现。唐宋时黑膏药的制备逐渐完善,医药大为兴盛,膏药的种类随之越来越多,治疗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用于跌打损伤的止痛散淤,有的用于脓肿疖子的“抽脓拔*”,得到广泛使用。明清时已经成为普遍的用药之一。到清代,膏药已经发展成为普遍的民间医药,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到了近代,由于汤药的发展,黑膏药的使用大大减少。现代工艺的橡胶膏出现后,医院中绝迹,只流传在民间。
膏,顾名思义,就是粘稠之物。膏剂是常温下为固体、半固体、半流体的一类剂型。由药物和基质两个部分组成(也有不用基质的)。缪希雍《炮炙大法》说:“膏者,熬成稠膏也”;龚云林《寿世保元》:“膏者胶也”;都反映了膏剂的形态。
膏剂是祖国医学的一类古老剂型,其渊源久远。早在《山海经》中就记载了羯羊脂,用于涂搽皮肤以防皲裂,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膏药;《*帝内经》中记述了“豕膏”,“痈发于嗌中……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涂以豕膏,六日已。”《内经至真要大论》:“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度。”其中所指的“摩之、薄之都是后代膏药的滥觞”。南北朝时称膏剂为“膏方”或“薄”。唐代也有“摩膏”的称谓。明清时代将唐代的“煎”改称为“膏滋”或“膏”,并纳入了膏剂的范畴。这样,膏剂的品种更加丰富了。随着历史的发展,膏剂的用途逐渐扩大,不但治外病用膏,治内病也用膏。
膏剂作用比较广泛,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稠度,故而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缓慢、作用长期持久、局部疗效切实等优点。徐灵胎说:“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脓祛腐,止痛生肌并遮风护肉之类,其膏宜轻薄日换。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灵,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重厚久贴。”
外用膏药古称薄贴。唐·李绰《尚书故实》载述:“虞元公镇南海,疽发于鬓,相国姬遂取膏药贴于疮上,数日平复。”具体制法:根据不同病情,选用相应药物,.于…物油内,浸泡一定时间,入锅煎熬,等药物……后去渣,再熬,至……………再……之比例(视当时不……节)加入…量的……,拌匀,将锅离火(或先………放…)。候药凝厚如膏,切成大块,投放于冷水中去火*。待用时加热熔化,摊于布片或厚纸或薄油纸片上,贴于患处体表皮肤即可。临证有用以治里者,如关节疼痛,僵直,深部肌肉酸困,肌肤麻木,深部脓肿,骨折,伤筋等症。取其祛风化湿,行气活血,续筋接骨之作用,如万应膏、接骨膏等。有用以治疗表者,如体表痈、疖、疽、疔等疮疡诸疾,具有消肿定痛,去腐生肌,收口,保护疮口等作用,如太乙膏、独角莲膏、阳和解凝膏、冲和膏等。
膏药在我国的应用历史悠久,古医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膏药之优劣,疗效是根本。膏药属于外治,从而避免了内服药物的*副作用,再加上疗效确切,受到了群众广泛欢迎。清代的徐大椿曰:“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膏药中的药物直接贴敷于体表穴位上,药性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渗透达皮下组织,一方面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可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从而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效应。而传统的注射及口服疗法除损伤神经、血管、肌肉等组织和肠道反应,使病人不易接受外,这些方法都易使药物通过全身的血液循环及肠道破坏,而真正到达疾病局部的药物少之甚微,所以用药量极大,并且疗效极差。而膏药的外治疗法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使药效数倍提高,而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于航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