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诉:患儿5岁,因“背痛6月余”就诊我院结核骨科。
现病史:患儿及家属诉6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背痛,呈间断性钝痛,未予特殊重视,无低热、盗汗,无胸闷、气短,无腹痛、腹胀,后患者疼痛逐步加重,患儿家属遂带其医院,考虑“脊柱肿瘤”可能,患者遂就诊医院,行胸椎核磁及CT检查,考虑胸椎结核,未予相应药物治疗,建议就诊于我院,患者及家属遂就诊于我院门诊,我科以“胸椎结核”收住院。患者自本次发病以来,精神可,胃纳可,睡眠可,大便如常,小便如常,体力无明显下降,体重未见明显下降,半年内体重未增长。
既往病史:
◆否认结核等传染病病史;
◆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病史;
◆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预防接种史随当地;
◆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入院查体◆无发热,生命体征稳定;
◆心肺腹查体无明显异常;
◆脊柱(胸椎)后凸畸形,活动度受限,有压痛,有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四肢正常,无杵状指(趾),关节无红肿、无压痛,活动正常。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正常,Babinski征(-),Kernig征(-),扑翼样震颤(-)。
◆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生化均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心脏彩超未见异常。超敏CRP10.92mg/L↑,红细胞沉降率8mm/h。
我院术前影像学检查图左:胸椎正位X线(可见椎间隙狭窄)
图右:胸椎侧位X线(可见椎间隙狭窄、后凸畸形)
图左:颈椎CT(可见颈长肌脓肿)
图右:胸椎CT轴位(可见椎旁脓肿、死骨形成)
入院诊断◆胸椎结核:T1-5伴椎旁脓肿形成
◆颈长肌脓肿(双侧)
◆纵隔淋巴结核
诊疗经过患者入院完善相关检查,系统抗结核治疗,综合考虑患儿病情、年龄以及后续的生长发育问题,于年08月19日全麻下行“后路胸椎内固定+椎板间植骨融合术”,矫正胸椎后凸畸形,同时解决了患者因脊柱结核破坏椎体生长中心,导致前后生长不均衡的问题,避免及减少了后期的脊柱发育畸形。在纠正患者一般身体状况后,于年09月14日全麻下行“右肋横突入路胸椎结核病灶清除+钛网(手术切除肋骨填充)支撑植骨融合术+颈长肌脓肿病灶清除术”。本次手术彻底清除了患儿胸椎结核病灶,同期清除了双侧颈长肌脓肿,避免患儿第三次经颈部,颈长肌脓肿清除的手术,不仅节约了患儿家庭的花费,同时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术后病灶内留置冲洗、引流管,给予病灶内NSml+异烟肼注射液1g每日冲洗。
我院术后影像学检查图左:术后胸椎X线正位片
图右:术后X线侧位片
图左:术后胸椎CT冠状位(可见植骨位置良好、病灶清除干净)
图右:术后胸椎CT矢状位(可见脓肿、死骨清除彻底,脊柱正常曲度恢复)
术后颈椎CT(可见颈长肌脓肿清除干净,引流管位置良好)
术后治疗患儿术后给与正规HREZ+Lzd联合抗结核治疗,同时予以全身应用支持等对症治疗,于年10月20日康复出院。
作者介绍蒋韶宁,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结核骨科主任医师,从事结核骨科工作20余年,擅长脊柱(颈、胸、腰、骶)结核及伴截瘫者、四肢骨关节结核的诊断与外科手术治疗,特别是在复杂复合脊柱结核、脊柱结核的翻修手术治疗,在小儿、高龄、合并HIV脊柱及四肢骨关节结核的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结核科/结核病研究中心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结核科成立于年3月1日。建科十五周年,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学科影响力迅速扩大。患者来自全国各地,门诊量及住院人数逐年增加。现在的结核科是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重点科室、复旦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重要薄弱学科(儿科学)。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结核病研究中心成立于年4月,成立该中心旨在切实推进结核病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并实现转化。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加盟结核病研究中心,卢水华教授担任中心主任、范小勇教授担任中心副主任,研究中心设立专家顾问组、外籍专家组进行指导和咨询,下设4个具有临床经历的基础研究人员和具有研究经历的结核病临床专家共同组成的“基础+临床PI负责制”结核病课题组,实现临床和基础研究之间的有机融合。4个课题组分别为:1、赵国屏院士牵头,卢水华、范小勇、李涛教授为核心成员,主攻特殊人群结核病的精准诊疗、结核治疗性疫苗与免疫治疗、结核病临床试验研究;2、王洪海教授牵头,宋言峥、张舒林、*家颖教授为核心成员,主攻结核性胸膜炎纤维化机制及其精准诊治、结核结节形成的免疫学机制与精准治疗;3、卢洪洲教授牵头,沈银忠、陈*、沈佳胤教授为核心成员,主攻HIV合并TB的诊治、HIV合并TB的免疫调控机制;4、高谦教授牵头,钱雪琴、冯艳玲、李锋教授为核心成员,主攻结核耐药基因特征与诊断、分枝杆菌快速诊断,所有研究方向均以结核病基础研究为中心,以项目为抓手,支持临床诊治,利用多学科交叉资源优势,促进结核病防治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推动结核病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紧密结合,创新更多新技术、新科研路径、新治疗方式。
结核病研究中心成立后,取得了以下科研成果:1、“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牵头2项,包括由卢水华教授牵头的《新型结核病疫苗的加强免疫策略与临床实验》和范小勇教授牵头的《结核病多维度诊断策略与创新产品研发》,共获批经费0余万元;2、“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或任务6项,共获批经费万;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2项;4、在年发布的医院科技量值结核病领域排名第三。
结核病研究中心实现了全身结核的综合治疗,”从头到脚“一站式服务,全年龄跨度结核病,0-岁无缝对接。在未来将继续打造一支综合“临床、微生物、免疫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结核病防治精英团队,科研上将在结核感染筛查、结核抗原早期诊断、新疫苗研制与转化等方面努力,临床上将在结核病规范化诊疗、重症结核、儿童结核、结核合并全身其他器官系统疾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等方面努力,争取为上海、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一流的结核病防控与救治综合性平台及服务。
作者
蒋韶宁
编辑
姚珊
审核
卢水华
相关推荐
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附图片)
长期误诊为肺隔离症,医生明察秋毫,判断是罕见的异常体动脉供血左肺下叶基底段,经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后痊愈。
郭述良教授的病例分享,坐过山车般的感受:一例右主支气管狭窄及闭塞的诊断及治疗经过。结核病东方论坛?病例报告
丁卫民教授:一例气管镜挽救生命的故事。结核病东方论坛病例报告系列,医院病例分享
长按解锁